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交大与计算机系简介(致考生)

[复制链接]

80

主题

99

帖子

4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  考  生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118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6个(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学科排名第一名学科:机械工程、临床医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名二至十名学科:口腔医学、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科学技术史、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护理学、核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园艺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学、药学、新闻传播学、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专业学位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硕士专业学位点21个,覆盖全部学科门类;拥有9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1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学科55个。2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名师荟萃,一批顶尖科学家活跃于世界科学前沿,一大批专家活跃在国民经济主战场,更多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德树人,默默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中国科学院院士1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名,中组部千人计划”70名,青年千人”39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0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5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名。
    学校先进的科研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浓厚的学术氛围,都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目前,我校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生数约7000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高,且突显自身办学特色。
2014年我校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23个工程领域)、公共管理(MPA)、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2000年获得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下包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于2002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当时上海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2007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方向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五年评估,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亦获得成功,从而使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在延续传统学科架构的同时,计算机系根据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通过人才引进和师资构成,逐步发展为七个研究所,分别是:
·并行与分布计算                 ·高可靠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应用
·密码与信息安全                 ·网络与服务计算
·智能人机交互
    计算机系依据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在科学研究方面努力开展“国际前沿学术研究、原创性学术研究”,同时力求将各个研究方向建设成国际知名研究团队。在整体学科建设方面,计算机系以“创建国际一流计算机学科”为宗旨,力求在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各方面均与世界一流计算机学科接轨。
    2008年,陈翌佳教授获得“微软青年教授奖”,是当年全国仅有的2位获奖者之一。2013年,梁晓峣教授获得“CCF-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奖。
教师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优秀青年基金1人;新世纪人才7位。其他人才计划如上海市学科带头人1人,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人,启明星计划获得者2人、曙光计划3人、浦江人才计划4人。
    系多方面多层次引进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现聘有中科院院士1人(张钹院士),长江讲座教授讲授1人(李波教授),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沙行勉教授、吴杰教授)。
    2001年以来全系有20余人次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20余人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大会特邀报告68人次。


    梅宏,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与优秀论文荣誉。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梅宏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曾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等。现任国家863计划“十二五”信息技术领域先进计算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数十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
    过敏意, 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获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筑波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日本会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嵌入式与普适计算、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编译与程序优化等领域的研究,在各种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著述英文著作2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5次获得最佳论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等。过敏意教授是两本IEEE国际期刊IEEE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的编委,也是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编委。曾任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mbedded Systems主编。他还是IEEE著名系列国际会议EUC、ISPA的发起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

    邓小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ACMFellow,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讲席教授。主要科研方向为算法及博弈论,互联网经济,在线算法,并行计算。近期兴趣包括算法博弈论研究,均衡和机制设计,互联网广告系统,云计算定价及资源分配,社交网络行为分析及推荐系统,交通及物流网络算法。作为项目负责人,曾承担十几项加拿大,香港,英国,及国家基金委科研项目,担任多种国际期刊编委。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并发起网络经济学国际三大洲(亚洲欧洲美洲)循环举办的全球性会议WINE。
在算法博弈论方面及网络搜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数千次。多次做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曾获得IEEE理论计算机学术会议FOCS的最佳论文奖。应用方面获得多项美国专利及国家专利,曾担任主要互联网公司机制设计顾问。

曹珍富,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二级教授,第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常委。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独立完成人获得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奖7项。从1981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以来,已在各种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40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SCI检索130余篇,EI检索240余篇,引用超过4000次,出版专著7部(包括1部CRC出版的英文专著)、主编(或副主编)全国教材两部,先后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如:Computers& Security和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Distributed Systems)的副主编、编委或客座编辑。主持完成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3前瞻计划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在高校执教30年里,为国家有关部门科研人员、中科院和众多高校作邀请报告100余次,参与制定相关国家标准10余项,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评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原信息产业部信息安全技术专家组成员等。

    陈贵海,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1997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和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网络、对等计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海量数据处理、组合数学等。
已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及国际会议论文180余篇,包括IEEETC,IEEE TPDS,JPDC, WirelessNetworks等国际知名刊物以及MOBICOM, MOBIHOC,INFOCOM, ICNP, ICDCS, HPCA等国际一流会议文章。被引用6800余次,单片论文最高引用550余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或大会主席60余次,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主任。曾获多种奖励,包括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特优评价,中创软件人才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傅育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类型理论、程序语义、并发理论、计算模型、无限状态验证。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999年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2000年2月-2009年5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04年任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曾任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高校软件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cochair,多个国际会议(如ICSE2006)的程序委员会成员,是Mathematical Structures in Computer Science等十多个学术刊物的编委,是AsianAssociation for Foundation of Software的执行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10-2015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大-微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马利庄,理学博士,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媒体与数据重建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兼);曾任浙江财经学院信息学院特聘院长(兼),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等纵向项目十多项。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多媒体。
    “数字媒体与数据重建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兼);曾任浙江财经学院信息学院特聘院长(兼),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等纵向项目十多项。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多媒体。

    俞勇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曾主持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主编教材或著作7册、译著3册,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7项、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项,并为国家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及上海市“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曾带领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3次获得世界冠军,成为该赛事亚洲第一个夺冠、全球第三个“三冠王”的大学,先后获得“最佳教练奖”、“功勋教练奖”。
    俞勇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信息检索、语义Web、机器学习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等项目8项;与国际知名企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在重要的国际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曾多次主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担任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及国际期刊编委。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师德标兵、包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和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等荣誉。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海教育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十多家媒体报道。

    梁晓峣,博士,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低功耗处理器设计以及大规模并行处理架构等。已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学术会议ISCA,HPCA, MICRO, ISSCC等,其中2篇论文入选计算机体系结构年度最佳论文(IEEEMICRO TOP PICKS)。他主导设计的低功耗无线传感器芯片获美国半导体协会举办的2005-2006全美芯片设计大赛冠军。2013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首届CCF-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和欧盟研究基金项目,也是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期刊的特邀评审。

    俞凯,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本科(1994)、硕士(2002),剑桥大学博士(2006)。现任上海交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智能语音技术实验室负责人。在人机口语交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统计语义理解及对话管理,大词汇连续语音识别,参数化语音合成,口语评估,丰富音频分析等方向。在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 3篇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多次受邀担任InterSpeech、EUSIPCO等国际一流会议的语音处理及对话系统的领域主席,是IEEE高级会员及中国声学学会的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委员。他所负责搭建的大规模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和人机口语对话系统都曾获得国际评测的冠军。

热诚欢迎您报考我系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