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磅 |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就业质量报告来啦!

[复制链接]

83

主题

110

帖子

4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6 11: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大就业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7年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南京大学从第119位上升至第118位(中国内地高校第六位)。
Njuers都去哪儿了 | 南京大学2017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点击上方蓝色链接,快看南京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南小业正在分院系介绍南京大学2017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期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就业质量状况,下一期介绍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业质量状况,敬请期待!

一图看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就业状况,详情请继续往下看!


第一部分 院系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实际共有359名毕业生参加就业。
二、毕业生结构(一)、性别分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中,男生数为298人(占83.01%),女生数为61人(占16.99%),男女性别比为4.89。


(二)、学历分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165人(占45.96%),硕士研究生160人(占44.57%),博士研究生34人(占9.47%)。


(三)、性别与学历交叉分析从毕业生构成的性别与学历交叉分析中可知,2017届毕业生中,博士毕业生的男女性别比例最低(3.86),本科毕业生的男女性别比例次之(4.5),硕士毕业生的男女性别比例最高(5.67)。


(四)、生源地分布由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可知,2017届毕业生中来自江苏的最多,达到168人(46.80%),之后依次是安徽和河南,毕业生人数都达到23人(6.41%)。


本科毕业生来自江苏的最多77人(46.67%),其次是湖南7人(4.24%)


三、就业率和升学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88%,暂不就业率(拟国内升学、拟出国升学)为0.28%,待就业率为0.84%。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9.4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8.75%,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06%。


就性别而言,男性和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8.66%和100%,女性毕业生就业率略高。就学历而言,因部分硕士研究生拟升学和拟出国,暂不就业率较高为0.63%,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无较大差异。

四、就业流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总就业人数为252人,其中有5人就业岗位特殊,就业地区和省份数据统计基数为247人。

(一)、就业地区分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240人,占97.17%;在中部地区就业1人,占0.40%;在西部地区就业6人,占2.43%。


分学历层次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87.80%、99.29%、96.67%,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22%、0%、0%,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0.98%、0.71%、3.33%。

(二)、就业省份分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在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北京市就业的最多,分别达到99人(40.08%)、50人(20.24%)、40人(16.19%)、30人(12.15%)和18人(7.29%),毕业生在江浙沪、广东、北京五地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总体的95.95%。


由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可知,本科毕业生中去江苏省(39.02%)、广东省(19.51%)、上海市(17.07%)、北京市(6.10%)、浙江省(4.88%)就业的最多。硕士毕业生中去江苏省(32.86%)、浙江省(24.29%)、上海市(23.57%)、广东省(9.29%)、北京市(8.57%)就业的最多。博士毕业生中去江苏省(70.00%)、上海市(10.00%)、浙江省(6.67%)就业的最多。



(三)、就业城市类型分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中去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为91.09%;去地级市就业的比例为8.91%;去县级市及县级市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0%。
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92.69%、92.14%、83.33%。

(四)、就业行业分布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分布较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达到186人(73.81%)、19人(7.54%)、13人(5.16%)、13人(5.16%)。


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分布前三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2.2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54%),金融业(8.54%);硕士毕业生就业分布前三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1.43%),金融业(3.5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86%);博士毕业生就业分布前三的行业分别为教育(53.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6.6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67%)。


(五)、入职单位性质分布从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分布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就业前三类单位分别为三资企业67人(26.59%)、国有企业18人(7.14%)和高等教育单位16人(6.35%)。


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前三类单位分别为国有企业(14.63%)、三资企业(10.98)、部队(4.88%);硕士毕业生就业前三类单位分别为三资企业(39.29%)、国有企业(4.29%)、科研设计单位(2.86%);博士毕业生就业前三类单位分别为高等教育单位(46.67%)、三资企业(10.00%)、部队(3.33%)。


第二部分 就业服务的相关措施及主要特点一、就业指导与服务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有机整合各项就业资源,在计算机系党委和系行政的关心和指导下,根据学校的要求,我系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计算机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由系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推进各项工作,为顺利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保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工办、就业办在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就业教育结合生涯规划指导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和“政策解读及就业咨询的就业服务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开展”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举措。

(一)、重视就业工作,领导齐抓共管为积极有效地推动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我系相关领导牵头成立就业领导工作小组,系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将就业工作作为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积极跟进就业情况,定期了解就业工作进展,并针对就业方面的各项工作开展交流与会晤,磋商应对措施。

(二)、全面了解学生毕业意向,做好前期准备针对计算机系2017届学生,先后进行了多次征询毕业意向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建立毕业意向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从学生进入毕业季开始,每学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毕业去向意向、准备情况、需要得到的支持等;针对求职类学生,问卷中还涉及其对未来工作的地点、环境、工作内容以及薪资待遇的需求和期望。

一方面,调查问卷的数据能够了解每位同学的需求和意向,有助于进行分类别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地,在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直接联系到有意向、感兴趣的学生。另一方面,调查问卷的一连串问题会启发同学们思考毕业后的规划,同时促进同学们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利用集中指导和个别谈话,开展就业动员通过年级大会和就业动员专题讲座,为同学们分析就业形势,介绍近年来本专业就业情况,讲解就业流程,解读就业政策,提醒同学们关注就业信息发布平台,让毕业生心中有数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组织不同类别的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借助个别谈话等方式,增进和同学们的交流沟通,了解同学们的想法,解答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动员工作。
通过模拟招聘的形式,帮助同学们提前感受求职过程,建立就业意识,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积累笔试、面试经验,在毕业生中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形成就业文化。

(四)、定期发布毕业班工作简报,寻求院系支持定期更新学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对毕业班工作进行梳理。定期向计算机系就业领导小组提交毕业班工作简报,在每一期简报中主要介绍毕业班学生概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开展就业工作的困难,并提出一些建议方案,以此寻求系内领导及老师的支持。在丰富招聘渠道和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方面获得了一些成效。简报发布后,系内多位领导和教师积极联系校友、家人,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五)、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采用心理学方法,关心学生成长针对学生具体特点关注工作细节,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利用专题讲座和座谈会,注重提高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首先,引导毕业生进行职业测评、了解自身性格特点,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单位情况,鼓励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知己知彼,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兴趣、爱好等合理选择工作单位;其次,提醒毕业生复习专业知识、梳理项目经历、加强训练提高笔试面试的应试技能;再次,指导毕业生制作简历,并帮助其进行修改和调整。另一方面,主动向用人单位打包推荐合适人选,集中推荐、集中笔试和面试,提高招聘的效率和成功率。

选择就业到成功就业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战胜挫折的过程,需要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心态。在开展就业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关注毕业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利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引导毕业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做出适合自己的时间规划,培养团队意识,帮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求职困难的学生,利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和帮助。在组织团体辅导,建立求职自信,学习交流技巧,制定目标。具体开展过程采用四分法和九宫格绘画法描述个体现状,并采用LAC生活分析法指导学生做出计划表。
(六)、更新毕业生信息档案,完善就业服务保持就业跟踪,通过三方协议和就业推荐表领取情况、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信息查询等渠道,及时了解每一名同学就业进展,不断更新毕业生信息档案。

在每一位同学领取就业协议时,需要提交用人单位签约意向函或者通知信,存入信息档案,并向学生讲解签订协议的相关注意事项,提醒其注意保护个人权益。同时,在信息档案中登记领取的三方协议号码、签约单位及具体工作性质。通过毕业生信息档案,及时掌握所有学生的就业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在毕业生离校后,审核同学们的纸质档案,完善毕业生信息档案,结合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数据,核对毕业生各项信息数据,确保交寄档案的及时和准确性。

二、招聘服务(一)、建立畅通的信息投放渠道,共享就业资源就业信息的有效获取是同学们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步骤。为了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认真审核、整理用人单位发送到公共邮箱的招聘信息;同时,定期通过中华英才网、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页、小百合“创业与求职”版、就业信息速达版及相关院系版面等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

建立年级的公共邮箱,统一接收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同时接收同学们提交的个人简历,方便进行审核调整、并进行推荐。

在就业信息发布和传递方面,充分利用网络,通过毕业生辅导员工作博客、百合BBS系版、QQ群、辅导员飞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力争在全体本科毕业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的信息平台。

同时,根据不同毕业意向成立求职团队,以年级、班团干部、党员为中心确立团队负责人,建立学生干部联络网,负责将就业信息通知到所有同学,定期召开求职团队成员的座谈会,交流经验,分享招聘信息和求职策略。
(二)、积极接洽和联系招聘单位,做好就业服务保持与招聘单位的良好沟通和有效互动,建立招聘单位信息数据表,记录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联系方式等信息。在用人单位来我系组织招聘时做好信息发布、场地借用、现场接待等相关的服务工作,拓宽同学们求职渠道,辅助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招聘期间共为300多家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现场接待近100余家用人单位,并对接收我系推荐学生的单位进行回访,完善用人单位信息。


第三部分 就业相关分析及用人单位评价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多维度分析,结合学生就业能力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剖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以期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质量分析(一)、境内深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中境内双一流高校深造人数为73人。


(二)、境外深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中QS世界大学排名(2018)前100 名高校(不含大陆高校)深造的人数为17人,占所有出国出境毕业生的60.71%;QS世界大学排名(2018)前50名高校(不含大陆高校)深造的人数为9人,占所有出国出境毕业生的32.14%。


(三)、重点单位入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届毕业生中《财富》世界五百强排行榜(2017)上榜企业就业人数为96人。









二、用人单位评价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就业状况,完善学生培养环节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工办、就业办特向前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进行招聘的单位和企业进行问卷调研,了解他们对所招聘的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培养工作改革的建议等。

表3-7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用人单位反馈调研问卷

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和企业对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培养质量表示高度认可,对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整体评价良好。企业及用人单位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职场竞争力以符合职场需求,高校以及院系还应该加强实习实践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辅修、双主修或跨专业选修课程,提高其跨领域的专业能力等。对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硬实力都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但是在职场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软实力方面则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未来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第四部分 就业趋势分析
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过去三年在就业工作上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相关行业的未来可期。本部分试图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就业工作轨迹展望未来相应工作的基本趋势。

一、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健

二、就业行业分布相对稳定2015—2017年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相对稳定,排名靠前的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三、就业城市分布相对集中通过近三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可以发现,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北京市等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还是毕业生们的首选就业地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的就业还是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的一二线城市例如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北京等,主要因为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更适合计算机专业就业,有更多的专业对口企业和更多的择业和就业机会。

四、薪酬水平稳步上升2015-2017年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薪酬逐步攀升并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毕业生薪酬水平为14.72万/年,2016年为16.54万/年,2017年为19.73万/年。


五、基于趋势的预测总体而言,影响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包括外在与内在两大方面,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内在因素主要体现为毕业生本身的可就业能力。

就外在就业环境而言,“危”与“机”并存。所谓“危”是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客观上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所谓“机”是指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南京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加之南京大学顺应时代发展形势与国家战略需求新建的人工智能学院都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的到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正初步形成,形成新的人才需求。

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行业分布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稳居高位,这反映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颇高。

第五部分 对策及建议一、对自身就业创业工作的改进措施
1、通过开设就业课堂、指导学生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加大就业工作、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其就业能力;
2、积极组织、开展毕业系友返校系列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专业学习、求职就业、职场发展的经验;
3、立足于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主动为用人单位来系招聘、宣讲提供场地、设备等便利条件,引入社会型的招聘会,让在校学生感受就业氛围;
4、与就业网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就业信息的公开;
5、加强与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搭建舞台,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校内外有形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6、加强与 IT 行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接触、交流,进一步了解企业招聘需求,吸纳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用人单位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优秀的人才,在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我院良好的形象。
二、对院系、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就业市场基本饱和的专业,适当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
2、加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提升毕业生质量。
3、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就业创业教育在加强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同时,应逐渐加大第二课堂职业教育和第三课堂企业教育。
4、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特点,面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



编辑 | 徐萍萍
责编 | 张   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