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与优秀论文荣誉。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梅宏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曾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等。现任国家863计划“十二五”信息技术领域先进计算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数十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 过敏意, 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获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筑波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日本会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嵌入式与普适计算、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编译与程序优化等领域的研究,在各种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著述英文著作2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5次获得最佳论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等。过敏意教授是两本IEEE国际期刊IEEE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的编委,也是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编委。曾任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mbedded Systems主编。他还是IEEE著名系列国际会议EUC、ISPA的发起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
傅育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类型理论、程序语义、并发理论、计算模型、无限状态验证。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999年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2000年2月-2009年5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04年任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曾任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高校软件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cochair,多个国际会议(如ICSE2006)的程序委员会成员,是Mathematical Structures in Computer Science等十多个学术刊物的编委,是AsianAssociation for Foundation of Software的执行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10-2015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大-微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梁晓峣,博士,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低功耗处理器设计以及大规模并行处理架构等。已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学术会议ISCA,HPCA, MICRO, ISSCC等,其中2篇论文入选计算机体系结构年度最佳论文(IEEEMICRO TOP PICKS)。他主导设计的低功耗无线传感器芯片获美国半导体协会举办的2005-2006全美芯片设计大赛冠军。2013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首届CCF-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和欧盟研究基金项目,也是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期刊的特邀评审。